近期網絡走紅的一條視頻顯示,河北秦皇島某速凍水餃工廠幾千平方米的廠房里,有一條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在地面穿插有序的軌道,從和面、放餡再到捏水餃,是一條完全干凈整潔的流水線。外皮柔軟的餃子可以被粗壯的機械手準確抓取、安放,不散不亂。分揀機器人具有帶吸盤的抓手,一點也不會損壞脆弱的速凍餃子包裝。碼垛機器人,重復簡單的動作不知疲倦。一小時就可以生產10萬個蒸餃,而生產相同的水餃,這家工廠過去用工200人,現在壓縮人工可達90%,而且大部分工作在控制室及試驗室中完成。為什么這里的“無人工廠”視頻爆紅網絡?不是珠三角的制造企業?
珠三角不少企業通過打造“無人工廠”,走在智能制造的第一梯隊。在廣州,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%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;在佛山,政府補貼扶持機器人企業,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智能裝備制造企業300多家,涌現出利迅達、嘉騰、伊雪松等一批機器人領域知名企業;在東莞,政府2016年一號文力推“機器人智造”計劃50條,推動企業實施“機器換人”的自動化項目改造,從去年9月至今年6月底,東莞市共受理機器換人項目530個,全部投產后將減少用工約3.6萬人。
2000年,珠三角一個廠用500元月薪可聘到一個噴膠工。14年后,即使用3000元都難以請到崗位工人。珠三角“無人工廠”熱潮的背后,恰恰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人口紅利拐點。近兩年來,珠三角的工業增量中,工業機器人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亮眼的風景線。
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,佛山市涌現出了艾樂博、利迅達、嘉騰、鼎峰等一批從事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新秀,主要生產無人搬運車(AGV)、注塑件機械手、智能沖壓機器人、水切割機和紅沖機器人等系列產品,廣泛應用在陶瓷、機械裝備以及金屬材料加工、物流配送等行業領域。個別企業快速成長為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,如利迅達成為拋光打磨機器人的領跑者,嘉騰研發的智能搬運機器人居于行業前列。
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張鐵教授說,智能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能代替某些單調、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或危險、惡劣環境下的作業,可以降低人的勞動強度、減少勞動風險,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,已成為工業產能升級重要的平臺。
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,這幾年中國機器人數量快速增長,2016年超過日本,躍居世界第一。有人擔心,隨著“無人工廠”的推廣,會影響就業。但是依照目前的發展水平,更大規模的用機器人取代人工仍然需要一定時間;在轉變的過程中,為工人適應新崗位的培訓也會減少失業的風險。